今日两市各指数下跌,各指数估值有升有降,没有什么太多说的。值得注意的是环保自从12月换了成分股后,估值持续保持高位。估计下一次加仓就会是很长时间以后了。这就是更换成分股的问题——有可能导致估值下降,也有可能上升。我们应对这个问题,就只能是尽量多留一些安全边际。问题不是很大,比如今年更换成分股估值大幅下降的养老,去年换成分股后估值是上升。所以总体来说,没有太大问题。
养老的估值再创2015年2月以来的新低。低于五年、十年平均。这里就非常有意思。各位看到,如果这两天不跌,计划仓位不可能增加2份,一份足矣。那么就需要在红利和养老之间选择一个。不用说,红利绝对值和相对值都非常低。绝对15,相对五年32%,十年22%。算是非常棒的估值。但如果结合成长性,PEG是3,而养老PEG只有不到2.4。到底选择哪个?看来这几天还要观察一下。
除了艺术的成分,实际上我已经在往期的邮件中,向大家介绍了“定期不定额”这种投资方式科学部分的建仓方式。至于动态平衡和减仓,就需要很久以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介绍。即使以后各位不再参考计划,也可以参考这套模式进行自己的策略构建。
今天在雪球发了一个帖子,记录2016年收益。 https://xueqiu.com/4776750571/79438068 有些话没法在帖子里说,但当然可以在这里和各位交流。毕竟,今年赚钱最多的油气,是和各位一起经历的。
写的过程中,详细翻阅了过去的投资记录,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理念不吐不快。那就是之前一再说的,想要取得好收益,一定要重仓+长期持有!我自问在指数基金,这个我可以娴熟估值的品种上做到这两点,但今年在油气和石油基金上真的没有做到。这也就造成了品种翻番自己却只赚了4%的尴尬局面。各位朋友里面,有做得比我好的,有和我差不多的,大家都要重视这个问题,多么重视都不为过。
首先,“重仓”是多重?我想并不一定是70%、80%。但至少应该是20%以上,才算重仓。用极限30%来说,如果能在石油品种上保持20%-25%底仓,5%机动仓位,那么今年的收益率就可以达到40%!当然,这里只是举例,以我现阶段的水平,无论如何不可能做到。原因很简单,无法估值。就像对于股票,我除了用趋势的方法强迫自己拿住以外,在明显很便宜的地方买入后,根本不知道哪里卖出比较合适。油气也是如此。无法估值,无法锚定,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卖。在这里,我是举例说明,未来,有可以锚定估值的品种,各位一定一定要重仓+长持。一个品种20%以上才算重仓,大涨后才能给你的帐户带来真正的收益。
什么是“一个品种”?这里说的,是“一类”。比如,我们可以把养老和医药看做一类,50、180、300看做一类;500、1000、创业大致看做一类……这些某类品种加起来,有20%以上就足够。
所以回头想想,并不是说在油气上没有重仓+翻番有什么遗憾。遗憾的是完全可以多赚几个点。这就牵扯到如何升级网格策略的问题。这个已经排到本人的日程上,不会很久,就会有一套升级后的网格策略与大家见面。
今年逆回购再次异动。简直可以说惨无人道。各位再看昨天邮件怎么说的:
第六,交易时间。上午交易还是下午交易?其实很难说出100%的规律。通常来讲,确定的是收盘前会大跌。因为该拿到钱的机构已经拿到了。一般情况是上午高,下午低。但也有今天这样下午又冲一波的情况。我本人的习惯,是在能够接受的利率就先借出去一部分。比如7天上午是6.1,想了想实际能在接近六左右,能够接受,就出一部分。下午又冲了一下,那么在6附近再出一些。总而言之,没有必要一次全都借出去。尤其是现在这敏感的时间点,有些机构特别缺钱,除非央行大放水,不急,慢慢放。资产多的朋友放GC,十万一手。少一些的朋友放R,1000一手。这样都可以放不止一笔~
没错,我就是上了“通常来讲”的当,在2点多已经把所有现金都放了出去。谁能想到,收盘前逆回购暴涨。应该是又有什么机构出了问题。一天居然飙到了34%,7天也有8.2%。由于7天后是1.3,正好开工,可以说这8.2%是最好的新年礼物。可惜,没吃到……虽然上面说了,不急,一笔笔放,但终究天算不如人算啊。
其实如果盘中经历过这些的朋友,就一定要记住这种感觉。其实几天逆回购,是少赚不了多少。但这种感觉一定要记住,就是你手里没钱,满仓,结果大跌。你当然不会担心自己的财富永久缩水,毕竟买的是指数。但你看到又跌了30%的指数时,想补仓,发现一毛钱都没有。这种感觉,就像亏了几十亿。当别人抄底赚了50%的时候,你才刚刚回本而已。那种挫败感,绝对不是今天逆回购的这点毛毛雨。
所以,各位,买入阶段,轻易不要重仓。我们不能要求自己所有仓位买在最低,但一定是在比较低的地方。同时,总是要留些仓位。一个是平滑收益率,一个是能够让你买到便宜货。非常关键,切切。
回答问题:10月17日来信
“ 您在上封邮件中举例的目标市值策略,那个“下月涨幅”是怎么得出的呢?各月还不一样,我想了很久都不明白。麻烦E大啦”
是根据估值+各国历史涨幅数据艺术性的确定。这个很难给出一套精确的公式。所以各位可以自己调整。建议年化涨幅控制在4%-15%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