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各指数上涨,各指数估值继续上涨。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在各自原有估值区间内波动。不用说太多。有一点数学上的有意思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为什么说低估值的东西不要轻易卖出?这里有个数学上的问题。举例来说吧。14倍的红利,如果不考虑利润增减的问题,涨20%也只有16倍多。基本就是现在这个估值。大家看到了16倍,依然在低估区域。然而如果是一个40倍估值的东西,涨20%,估值就到了48。也就是说,同样是涨20%,前者绝对估值只增加了2.x%。而后者增加了8。在历史区间内,2.x也许几乎不会有什么百分位改变,而8却有可能上升或下降几个档次。也就是说,绝对低估值的东西,我们持有的时候要多一点耐心。因为它的上涨,引起的估值波动相对来说是很小的。
中证红利与50即将新高。从最近一年多的情况来看,低估值品种明显受到追捧。我们的50、红利、300、180等,加上打新门票,都是在低估值这个概念范畴内。总体来讲,算是乘上了东风。如果没有意外,各位的持仓市值应该是在不断的、持续的新高。仓位当然是不够,也导致在反弹中市值增加的幅度跟不上大盘。但各位应该能够注意到的,是每一次反弹回到上次下跌之前的高点时,我们的市值一定是在新高。不仅市值新高,持仓数量也比之前要多,持仓现金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是一种非常良性的循环。在这样前景未明的市场中,市值稳定增长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
今日门票指数组合继续疯狂上冲,涨幅在接近3%。2016年报选出来的股票也在继续大涨。还是那句话,短期市场也许会因为各种因素波动,但长期来看,估值、盈利增速一定是最重要的东西。
门票股的几个关键选择指标如下:
估值:TTM PE小于30倍。自由流通市值小于500亿。股息率做参考;
成长性: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为正,过去五年每个季度业绩都在增长;
盈利能力:ROE大于10%。ROIC做参考。
选出股票池后,在其中选择PEG小于1的股票,等权持有。这里的PEG小于1,包括五年复合和最近一个会计报表的增长。比如,PE是15,则最近五年复合增长和2016年年报利润增长都要超过15%才可以选中。
这就是一个量化的思路而已。与网上那些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量化选股模型大同小异。只是本人用的时间长了,觉得效果还不错,每次用这个标准选一些出来,放在邮件里供大家参考。再次强调,完全是因为有朋友希望提供一些思路找一些门票股打新,才谈到这些。不推荐任何股票。
今天逆回购再次飙升,以我的习惯,放了一部分1天,一部分3天。总之原则还是避开周末。对于现金管理这部分,大部分还是放在增强货基,一小部分放在类似于平安证券现金宝这样的产品中。有机会资金随时可用,没有机会也会有3个多点的收益。
债市继续反弹。月中我们的7-10年国开债买在了一个短期精准大底部。这部分不会做任何波段,会长期持有。
回答问题:11月13日
”因为恒生之前没有做目标市值一次大笔买入,现在只持有计划中要买的份数。对于这些计划中的持仓,是否也可以按目标市值的策略来每月微调一下?“
按照道理讲,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还是建议在低位大笔买入某个品种后再进行目标市值。计划中品种的仓位都不高,同时估值也都还算可以,不建议随意减仓。
”前段时间由于对目标市值策略不了解,没能及时跟进买入恒生。现在恒指估值较高,而中证红利估值相对较低。前几天邮件中您有建议仓位低的可以买入中证红利,请问现在开始做中证红利的目标市值是否可行? “
很多朋友会觉得现在仓位过低。这样的情况,用红利进行目标市值也不是说一定不行。只是对于目标市值投资标的的确定,本人一般习惯在历史最低10%区域的品种中选择。因为目标市值的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次买入大量仓位。如果估值不是绝对低估,恐怕无法这样操作。当然,可不可以变通一下?在较低的位置只是买多一些仓位?也不是说不可以。不过这样就与我设计的低位重仓买入目标市值然后定期动态平衡的理念稍有差异。实在想做,也可以试试做。不如本来要建仓15%目标市值,先买个6%、7%,等到绝对低估再将其余的部分补上。
不过这样的关键,是要设计好目标涨幅。另外,最好还是三个月操作一次。仓位低,给出更大的波动区间。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场外基金作目标市值成本过高。最好用场内ETF做。